一、分布及發病規律
該病分布于我國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陜西、山西、安徽省、寧夏、甘肅、遼寧棗區,均有大面積成災的報道。系我國各大棗區主要果實病害之一。感病后,病果逐漸干縮凹陷,果皮皺縮,脫落。感病期若陰雨連綿或遇上間斷性晴雨交替高溫高濕天氣,該病往往暴發成災,半紅及白熟期棗果滿地,損失驚人。
病原菌系細菌,侵入正常果后,從直觀形態區分,有暈環、水漬、著色、萎縮、脫落五個時期。果面病斑提前出現紅色,無光澤,剖之,果肉病斑區出現由外向內的褐色斑,組織脫水,壞死,病斑外果皮收縮。果實大量脫水,一側出現縱向收縮紋,提前脫落。果實瘦小,病斑果肉色黃、發苦,糖分總量下降。健果柄綠色,病果柄褐色或黑褐色。對果柄進行解剖觀察,病果提前形成離層。
病原菌主要通這風雨作用使用面摩擦而造成的傷口侵入危害,這是侵染的主要途徑之一。另外,害中危害棗果造成的傷口也可使菌侵入。
棗縮果病的發生與棗果的生育期密切相關。一般,從棗里梗洼變紅(紅圈期)到1/3變紅時(著色期),棗肉含糖量18%以上,pH值5.5~6,氣溫23~26℃時,是該病的發生盛期,特別是陰雨連綿或夜雨晝晴的天氣,最易暴發流行成災。
二、防治方法
1.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。
2.加強棗樹管理,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(推薦使用雙綠綠色肥料),增強樹勢,提高棗樹自身的抗病能力。
3.根據當年的氣候條件,決定防治適期。一般年份可在7月底或8月初噴灑第1遍藥,每隔7~10天后再噴灑1~2次藥。藥劑有:農用鏈霉素70~140單位/毫升;農用土霉素140~210單位/毫升;農用卡那霉素140單位/毫升;DT600~800倍液。結合治蟲,可在施用的殺菌劑中,加入20%滅掃利5000倍液或40%氧化樂果1000~1500倍液